在这个系列里,我从行内人的角度,来谈谈我对“高中生科研”的教学定位和产品思考。我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谈谈高中生到底要不要做科研?如果决定要做,那该怎么做?怎么利用它获得名校录取?
系列更新目录:
系列第1篇: “高中生科研”属于哪一项申请材料?在招生官眼中重要性如何?
系列第2篇: 根据名校申请文书做反向推理,得出“高中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准备思路。
系列第3篇: 作为行内人,如果我买“高中生科研”产品,我瞄准的价值收益是什么?
系列第4篇: 本期我要谈的是,选对专业,少走弯路。用“生涯探索”、“试错成本”的思路来规划高中生科研,一手提升背景,一手把大学专业给抉择出来。
上期回顾: 根据“预期收益”,筛选出靠谱的高中生科研项目
上一期我谈到,市场上的高中生科研项目五花八门,你想选到合适的,须得先明确你想要什么。如果我是你,我的“预期收益”有2点:
1)用科研项目,来击中名校招生风向标“学术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
2)在科研项目中,做到学有所获,在老师的带领下看到这门学科的底层逻辑,并获得生涯启蒙。只有目标明确,你才会把科研行动落到实处、得到收获,而不是烂尾、被割韭菜。
本期核心: 认清高中生科研的“生涯探索”意义,用“试错成本”的思路规划它
探索职业生涯,找到终身志业,是横贯人一生的发展课题。高中生的你,正处于懵懂的生涯探索阶段,选对学科专业,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做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留学背景,更是为了探索一门学科、一个领域、最终抉择出你未来的学科专业。
生涯探索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很多人兜兜转转数十年才会找到终身志业。如果你认为付费的“高中生科研”最烧的就是钱,那你就大(格)错(局)特(小)错(了)。
如果某一科研项目不靠谱,钱财上的损失是有限度的。但是,这个不靠谱的第一印象,可能会让你失望、让你产生对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你会因为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从而彻底错过一门真正适合你的学科。你付出的时间、情感、机会成本,都是你生涯探索路上的试错成本,且用且珍惜。
选对专业,少走弯路。盲选靠撞运,在填报大学专业之前,“勤探索,多试错”才是正确的选专业方案。你需要用最高效的思路来确认最适合你的学科专业。请注意: 你有很多种探索大学专业的办法,做科研只是其中一个。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3个择业试错成本,启发你筛选出靠谱的高中生科研项目,进而规划好、利用好这个活动。如果利用得当,高中生科研活动则能一箭双雕,一手提升你的留学申请背景,一手帮你抉择出合适的学科专业。
择业试错成本1: 你的时间
时间成本: 论文产出周期 + 结果等待周期
高中生选择做科研论文竞赛,无论你是为了申请背景提升,还是为了探索大学专业,你都要有时间概念。首先,完成一个项目,这个时间成本是多少?高中生科研,泛泛地指做研究(文献分析or问卷调研or实验)、写论文、参加科研竞赛,这些工作需要消耗时间。一个极简的科研循环(在高效率推进的情况下),需要你分大约4个阶段(研究基础扫盲、选题、资料收集与分析、撰写论文报告)来推进,每个阶段大约花费3-6小时;算下来,你总共花费大约24个小时,整个周期跨度大约3周。
其次,完成这个项目、写成论文、用它来参加竞赛或投稿会议期刊,等待竞赛或期刊的评审结果,这个等待的时间成本是多少?一般,竞赛的评审结果需要一到一个半月,会议期刊的评审结果没有定数(一个月也是最快的)。留学规划,你得长跑,而不是突击。
规划上的建议
长线程,要规划: 高中生进行生涯探索时,记住两个任务。一,明确未来大学的学科专业。二,围绕该学科专业进行课程准备和背景提升。这两个任务最好同时展开、相辅相成,横贯你的整个高中生涯,做长线规划。
举例,如果你即将进入美高学制的Year 11,那么开学前的暑假,你就可以围绕你心仪的学科专业做升学准备,深入学习相关课程。等到了Year 11的上学期乃至寒假,你就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做升学背景提升。
凡事预先准备,抓住Year 11这一年,特别是Year 11第一个学期末到寒假这段空闲期。很多学生没有做长线程规划,把课外活动压缩到升入Year 12的那个暑假来做;而这时距离申请季只剩两三个月了,竞赛备赛周期+等待结果周期合计最快也要1-2个月;如果顺利那当然好,如果不顺利岂不是在申请季很被动(你的情绪也会很焦虑)。
短线程,要效率: 如果你决定做高中生科研,其实最终的产出结果就是一篇学术性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你需要花费1个行动周期(短线程)来推进这件事情,希望你明确你的项目思路,提升你的效率(分4个阶段推进,用时细节在上文有提到)。不要拖延,也不要盲目用力、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预留出15天的高投入时间,是比较合理的。
择业试错成本2: 你的机会 机会成本: 抓住从第三方处获得反馈/认可的机会
高中生选择做科研论文竞赛,对于申请而言,它属于一项课外活动材料。我们可以从“表”和“里”两个角度来看待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里”,实质上讲,一方面,它帮你在申请文书中展示你的“学术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击中名校录取风向标。另一方面,它让你学有所获。我其实在上一期,高中生科研的“预期收益”,已经说清楚了做这件事的内核。这2项收益,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表”,就是功利性的指标,即“第三方认可”。例如,获得竞赛名次、获得期刊发表、衍生出一个商业项目或者文化活动项目以此获得社会影响力(如媒体报道等),让这些第三方机构为你的活动背书、盖章认可。
获得第三方认可,固然是好事;但是心态上你得调整过来,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落选,都要有韧性去接受它。如果实在想要获得名次奖项,那可以多尝试,多参加各种竞赛。这就涉及到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可供高中生参加的赛事是有限度的,意味着你能获取第三方表彰的机会是有限的,你要摸清楚竞赛的时间、难度、对你申请的贡献度,从而合理计划、有策略地参赛。
规划上的建议
平常心看待名次,重视评委的反馈与建议,重视你学到的实质技能。
平常心看待名次,把认可与褒奖当做鼓励,继续推进你的课业与申请。
择业试错成本3: 你的情感 情感成本: 兴趣启蒙 Vs 冒然错过,情感不能浪费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标化成绩很好,但他们对大学要选择的学科专业却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态度,他们的决策裹挟着情感成分。有些人选择一门学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教这门学科的老师给予了学生兴趣上的启蒙,带领她/他看到了这门学科的有趣之处。
幸运的人,可能真的适合这门学科,未来也发展地很好。而也有一部分人,被富有感染力的招生老师画了大饼,一头扎进一门学科领域,最后发现其实不适合自己。也有些人,厌恶一门学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门学科的老师上课讲不清楚,学生觉得很挫败听不懂、学不会、考不好,进而讨厌这门学科。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很有潜力,换个老师来教,他/她可以在这门学科获得很好的成就。
我想说,情感不能随意上头、也不能随意浪费消耗。你喜欢一门学科,它不一定真的适合你。你不喜欢一门学科,它也不一定就不适合你!这就是生涯探索中的“情感成本”。
好的老师,让你看到这门学科的有趣之处,给你生涯启蒙;但也会给你中肯的建议,或者鼓励你继续深造、或者鼓励你探索其他的职业可能性。
规划上的建议
利用好教师资源,让好老师带你看到一门学科的底层逻辑和有趣之处。同时,主动寻求老师的中肯建议,供你参考。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同时理性客观地评估你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匹配度、发展前景等多方因素。做决策要理性。
结尾语
随缘盲选专业、追求热门专业、想当然地“错爱”某个你根本不熟悉的专业,请不要用这些不理性的方法来抉择大学专业。勤探索,多试错,这才是理性的选专业思路。
高中生科研,不止于帮你提升留学申请背景,也请你重视它的“生涯探索”意义,你要花费最少的时间、情感、机会成本,来试出最适合你的学科专业、职业发展路径。
今天的这篇推送,也是我对我自己的教学定位。比起获奖、发表,我更希望我做出来的高中生科研产品,能真正让你有收获。一方面,帮你塑造名校所看中的顶级生源气质(“学术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用我在心理学领域的深耕心得,帮你探索、梳理出生涯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我希望项目结束后,你更充实,更明晰你的去路。
【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57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