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系列里,我从行内人的角度,来谈谈我对“高中生科研”的教学定位和产品思考。我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谈谈高中生到底要不要做科研?如果决定要做,那该怎么做?怎么利用它获得名校录取?
系列更新目录:
系列第1篇: “高中生科研”属于哪一项申请材料?在招生官眼中重要性如何?
系列第2篇: 根据名校申请文书做反向推理,得出“高中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准备思路
系列第3篇: 本期,我从“预期收益”这个角度来谈,市面上的高中生科研项目这么多,你如何瞄准靠谱有价值的产品?
你选择了定制化的高中生科研服务,就意味着你投资了金钱与时间,那么它就要给你带来最大化的收益,并且最大化提高你的时间利用率。大多数学生、家长选择科研项目时,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在焦虑和害怕落后的心态下,匆忙做了选择,完了大家在申请季一起瞎卷一通。
我是深耕心理学科多年的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我从行内人的角度在这期谈谈: 如果我是你,我买“高中生科研”产品,我瞄准的价值收益是什么? 筛选出最适合你的高中生科研项目,避坑智商税,这个话题很重要,我可以谈的内容有很多。我拆成上下两期,本期我从“预期收益”角度来谈,下期我从“试错成本”角度来谈。
科研预期收益1: 做这件事是为了获得名校录取 (紧密配合你的留学规划&申请文书)
预期收益
我在这个系列的前两期讲过,高中生科研(Research)属于招生评估中的“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这一项。课外活动不像标化考试那样可丁可卯,所以你的发挥空间很广阔, 也意味着它的形式很多样,你要认真考虑怎么做,做出彩!为什么我推荐用学术研究(科研)的方式来准备你的课外活动呢?
它特别的点在于,你其实是在完成一项与你申请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你所做的研究可能就是你心仪学校心仪专业的教授正在关心的研究方向。用这种方式来做课外活动,好处在于,你的用功方向很明确(聚焦于你申请学科的研究选题),你的收益也会很明确(让招生官看到"你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好苗子")。
你做这件事,最终是为了获得名校录取。一旦你很好地完成了科研活动,就说明你对这个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研究技术能够活学活用; 你对这个学科专业的热爱不是空口说说,而是真的付出了耕耘。
要知道,学术研究都很讲究创新、对社会的应用价值,这个活动你如果做得好,就非常能展现出你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学术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这是名校最为看中的顶级生源气质,科研项目就能帮你打造这个气质,这就是你最核心的“预期收益”。
如何筛选
你既然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你就不能随便做做、盲目跟风。上一期我谈过,如何根据名校申请文书来反向推理,得出高中生科研活动的准备思路。我把这个科研设计思路用下面这张表格做了概括(详情请点击链接),这张表格就是我推荐的筛选标准。你围绕这张表格去和你的指导教师谈↓
筛选的第1步:拿着上面这张表格,去和你的科研指导教师本人去谈。你主动、清晰地向你的指导教师提出需求,谈清楚你的学科兴趣、目标院校、未来想在申请文书中讲述的个人故事线等等。
筛选的第2步:在讨论后,请你们共同制定出你的科研活动准备思路(把讨论重点放在如何满足表格上的招生评估关键项,不要过分纠结细节、因小失大)。
如果讨论出的方案你很满意,那你就选择并信任这个老师,接下来,踏实地、逐步地去执行这个科研方案。
如何避坑
你选择科研项目时,不能忽略它具体的研究问题!不要等申请季才发现,你做过的内容写不进你的申请文书里去。举个例子,你想要同时申请教育学和心理学,那你最好选择一个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科研项目,方便你写进两版文书中。不要光看“教育心理学”五个字,你要看清楚具体的研究问题!如: 疫情期间如何帮助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提高网课学习效率。
不要盲目跟风,过度追求“获奖”、“发表”这些结果! 这些结果仅仅表明你获得了第三方认可(如果有,那就最好),但是,打动招生官最核心的部分是研究的质量(它能不能体现你对该学科专业的学术能力?你的创新能力?你的社会责任感?你对该学科的热情、求知欲?)
科研预期收益2: 学有所获,看到学科的底层逻辑,实现学科入门/启蒙
预期收益
你做这件事,最终是为了获得名校录取(你遵循上期我提出的“准备思路”,那就可以满足)。除此以外呢?你还应该期待什么?
科研项目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既然你花了经费和时间,你就要端正你的态度,你得真正有些收获和成长。你别被各种获奖、发表的噱头唬住,那些都是表面的。你的第2个预期收益就是“我要学有所获”,做一件事的结果不是用“获奖”、“发表”来定义的,你用“学有所获”来定义你的结果,更真诚,更像一个靠谱学生的样子。
只要你静下心来,从项目中学到了东西;而且你也踏实用心地去做了你的研究,那么你自然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教师最后辅导你写成研究论文,来作为这个科研项目的产出。你可以用篇论文去投稿学术期刊、去参加论文比赛、去参加商业创新比赛,最后写进你的申请文书里。
如何才能在高中生科研项目中“学有所获”?科学研究,就是你心仪学科的教授们也天天都在做的工作。你做科研,就等于沉浸式体验你入学后跟着教授做项目的日常。跟着靠谱的老师,她/他能带你入门,让你真正看到这门学科的底层逻辑。
你既然付费了,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启蒙;然后把你学到的技能,活用到你的高中学业上去。所以,去找一个真正有科研能力的、在这个学科领域深耕过的老师,靠谱的老师会给你职业生涯的最早启蒙。
如何筛选
在教育市场上寻找靠谱的师资,确实要你费一番功夫。 我列几条帮你初步判断的方法,我仅供你参考:
好老师是一台“翻译机”,擅长把生活中接地气的“现象”翻译成“学科专业术语”。无论你的研究想法有多么复杂、抽象、口语化、凌乱,如果你的老师能够从你的口述中敏锐捕捉到重点,快速给你翻译成对应的学科专业名词,那么她/他是靠谱的。“翻译”这一步,直接决定了你们能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精准抓住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这一步,你自己走会很辛苦很盲目,好老师能让你少走弯路。
好老师做的是“减法”,少即是多,直奔重点。我看到最失败的高中生论文,是洋洋洒洒、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空有内容堆叠的排场,实则喧嚣而肤浅,满篇没有思考,也不谦逊。不要盲目拔高你的科研能力,不要追求深奥/繁多,以免弄巧成拙。当你和老师讨论时,你们会有很多头脑风暴,但是,好老师具有高阶的信息分析能力&判断力,能从纷乱的线索中洞悉脉络,告诉你哪一块值得深挖,哪一块应该舍弃,让你不跑偏。
好老师是学术味儿的“灵魂写匠”。你的科研项目得有始有终地做完,产出一篇研究报告/论文,这就是你最直接的成果。好老师,有很强的学术写作能力,能够辅导你把千头万绪梳理成完整又有趣的学术故事;好老师的基本功,是能够从你失败的研究数据中帮你挖掘出有价值的点,力挽狂澜!写作,是最体现一个人过硬素质的。如果你的老师有自己的英文论文,不妨要来看看,这可以作为你的筛选依据。
如何避坑
不要被机构宣传的“名校教授”忽悠! 去查看名校教授在这个科研项目中负责教什么?大班课?录屏课?还是1对1辅导课?他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他们把你当成高中生来教?还是当成大学生来教?你能得到教授多么深入&有效的辅导?你不是去蹭教授头衔的,事实上你也蹭不到他们的背书。
“课程越系统越细致,就越靠谱”这个选择思路不适用于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不是传统意义的“上课”,而是去实践!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对高中生来说,就要做到深入浅出接地气),靠的是对领域的全局洞悉。从海量文献中精准找到有效文献,靠的是科研嗅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如何解决,靠的是教师摸爬滚打的科研经验。
以上这些帮助,才是你付费的核心所在。然而,很多机构,用海量的、系统的大班课、基础课震慑住你,试想,这些你真的需要吗?这些课Coursera就能免费给你解决。
结尾语
今天的这篇推送,也是我对我自己的教学定位。我想做的高中生科研产品,是确保你带着收获走的。比起获奖、发表,我更希望实事求是,用科研活动培养你的顶尖生源气质,帮你在申请中展示出“学术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
此外,作为一名深耕心理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我希望给高中生最早期的生涯启蒙,让你体会到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解释、改变生活的,心理学家是如何讲出学术故事的。我希望项目结束后,你更充实。
【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57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