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实验室的 “小白”们,常常苦恼于没有人带实验,对于科研更是一头雾水,可是,对于博士阶段的科研能力该如何培养却是一个鲜少有人问津的话题,毕竟都读到博士了,独立做科研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对于硕士阶段主攻理论或数据分析的博士或者直博生,实验并非所长,从博一开始就单打独斗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的“小白”博士们该如何快速提高科研水平,从青铜跃升王者呢?
学习科研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树立大局观
博士阶段的科研水平要求与硕士、本科截然不同。常言道,本科生做科研是在有兔子的树林里抓兔子,硕士生做科研是在可能有兔子的树林里抓兔子,博士生做科研则是去找哪片树林里可能有兔子。博士研究往往是垂直于某一领域的深入方向进行,这一方向或许只有几个实验室、甚至只有本实验室精通,并一直处于领域内领先水平,前方是一片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这样的研究不能依赖于重复别人的套路进行开阔创新,而是依赖于研究者本人对研究方向的把握和思考,对科研水平的要求极高。
因此,不管是直博生还是理论硕士升博士,提高科研水平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习科研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树立大局观。大量阅读文献,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全面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发展、当前难点、热点研究问题等等,有助于搭建自己方向的科研知识框架和体系,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在科研框架搭建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熟知本领域内的各类学术观点,给自己的研究开拓思路。一个好的博士课题,应当是在本领域前沿方向上,解决了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博士做科研的坚实基础。
实验技术边学边做,不懂就问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道,那么实验技术就是术。其实博士刚入学,没人带着做实验不必太焦虑,实验≠科研,实验方法只是验证科学假说的工具,确定好研究课题及研究思路后,对于实验技术可以用一个学一个,不用就不学。
总有人觉得进了实验室,第一件事是学做实验,且好的研究成果产生于优秀的实验技术。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想法,实验技术是学不完的,对于实验技术应是会用才学,将其当成科研的工具,而不是科研本身。除了一些基础实验技术,很多高阶的实验技术往往实验室也只有寥寥几个人接触过,而特别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更是要和少数实验室或者科技公司合作才能完成。
对于基础实验技术,即使没有本组的师兄师姐亲手带,依靠网上详细的步骤理论、公司培训讲课、跟在实验室其他人身后多学多问,再自己尝试几次,基本上没有学不会的。
而需要用到高阶实验技术时,自学不会可以直接求助导师或者做过的师兄师姐,不懂就问,提前做好充足的功课再进行实验。
那些烧钱费力的高精尖技术则根本不会让博一新生主导,能参与就是一个跟着技术大佬们学习的宝贵机会。因此,不拿不懂实验细节操作当做借口,改掉学好再跟着做的惰性思维,才是科研水平提升的开始。而且从实验技术的角度来看,其技术进步速度也非常快,往往3年过后有些实验方法就发生了革新,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师兄师姐们用过的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当下,学会学习,敢于边学边用才是硬道理。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新手刚进实验室很怕犯错误,怕自己动手,怕做不出来实验结果,总想让有经验的人带着。其实,有经验的人也并不是一做就准,次次有结果,不然为什么会年年有高年级博士苦恼于毕业困难?
做实验失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这里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一定要做好实验原始记录。很多人觉得这个实验大家都会做,我也是照着做的,有什么好记录的,次次做法都一样。其实不然,很多实验条件的细微差别、环境温湿度、实验用品的批次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特别是对于新手而言,自己不能对实验细节进行全盘判定和掌控时,更是要事无巨细地进行记录。
当实验失败时,可以拿详细的实验记录请教导师、有经验的老师、技术人员、师兄师姐、同学等等,让他人能更客观还原地了解你整个实验过程,而不是从主观记忆描述中获取有偏差的信息。坚持客观记录、复盘失败的实验,能帮助你学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的复盘和纠正才是真正在熟悉实验步骤之外掌握实验技术。
对于博士阶段来说,强大的自学能力和内在学习驱动力才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最大法宝。从心理上独立出来,靠自己学习和解决科研上的问题,摆脱以往学生阶段的学习惰性习惯,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如果你也是迷茫的博一实验室小白,从现在就开始广泛自学、大胆实验吧,这只是你科研扬帆路上解决的第一个小问题。
【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57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