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为我们鸣不平——一群博士,明明可以做很多前沿的研究,为什么天天扎在一线,做着跟科研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销售工作?
因为,除了科研工作者,我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创业者。身为创业者,自己扎根一线销售、亲身接触客户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客户需求,进而开发出更贴近客户的好产品。而在亲临一线销售的这一年,我发现家长们普遍对科研,尤其是高中生科研,有着太多太多的误解。
确实,“科研”,好像从来都是世界上一小撮人的专属。而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标化成绩越来越拉不开区分度的留学圈,科研经历突然成了香饽饽。家长们为了娃升学,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混迹在各大机构的社群里,补充那些离自己生活十万八千里的科研常识,却还是有大量的疑问和不理解。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一定程度解开家长们对科研的疑惑,更好地评估科研项目的含金量。
01、高中生到底能不能做科研?
这是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家长们一方面知道,孩子缺学术活动,需要科研,但另一方面,又对高中生科研有极强的不信任感。但其实,又对高中生科研有极强的不信任感。但其实,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系统的科研方法,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科研能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成果吗?
99.99%的可能是不能的。但这不妨碍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创新型科研项目中,经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做出有足够创新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可是科研太难了,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够用吗?
因为科研本身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同一个课题,面对不同的能力水平,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完全不同的科研结论。
02、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孩子要做的课题方向完全匹配?
很多家长觉得学者的研究方向必须和学生课题方向完全匹配才能带学生做科研。这是家长常有的误解。但其实,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系统的科研方法。只要学者做的是跟学生课题方向相关的学科,带高中生和本科生级别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不是说学生想研究无人机,就只能由研究无人机的学者带,研究机器人的学者就不够资格。科研方法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特点,但也有四海皆准的共通之处。另外,我们的学者最强的就是交叉学科,经常也会有两三位博士共同指导一位学生的情况,在学术圈里,各个学科交叉合作非常正常。
03、科研是否可以保证发表?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过来咨询的家长,十有八九会问到是否保证发表。
但其实,如果认为科研成果展示的方式只有论文发表这一项,那对科研的理解就太窄了。科研成果可以有非常多的展现形式:除了发表论文之外,科研海报、个人网站、学术演讲都是学术界中常见的科研成果展示的方式;而除了“纯科研学术路线”之外,开发一个产品、做一个微纪录片、运营一个社群... 也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回到科研发表。如果家长一定问,过来做科研是不是可以“保证”发表?
简单的答案是,NO。
如果是高质量的期刊和会议,一定会经过同行评审,有同行评审就一定不可能”保证发表”。所以,如果家长们遇到哪个机构说保证发表,那么一定要擦亮眼,是不是会把孩子成果发表到了野鸡期刊,交钱就行那种。这样的期刊和会议,就算发表了,对孩子未来也未必是好事,而很可能在孩子的学术履历上留下污点。
经常有家长在孩子11年级暑假过来咨询,孩子没有一点科研经历,还想在早申前有成果发出来。如果发表真的这么容易,为什么一个博士培养周期都要四到五年之久?
我们在做科研普及,素质培养,科研和所有的素质教育(比如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画画、练体育)都是一样的,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没有人会在培养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就期待孩子三个月内考上十级。没有人在培养孩子画画的时候就期待孩子三个月内成为画家。
所以,科研没有捷径。科研,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踏踏实实一步步地做,不可能短时间内有可发表的成果。
04、那下面一个问题来了——
科研又难又费时间,还没法保证发表,孩子到底该不该来做科研?
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个简单的答案,YES。
是的,如果孩子学有余力,科研素养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必要培养的。因为这种初步的科研训练,可以让孩子系统的学习科研到底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未来有进行自主探索的能力。至少,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他们有思路和方法去解决,而不是束手无策。
而且,和竞赛相比,高中生的科研项目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活动。
简单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这么说。
竞赛是拿名次论英雄的。高含金量的竞赛能获奖的人就那么几个,花了大量时间备赛,最后没拿到名次是常事。
可是科研,尤其是高中生科研,只要花时间做,总能做出成果。
经常有家长对高中生科研持有怀疑态度,觉得高中生做不出什么。但其实,科研课题有极强的延展性,有高精尖的难度,也有适合高中生的难度。
我们每一个学生的项目,都需要强调项目的创新点和社会影响力,但也远没到博士研究那种前沿到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地步。所以,高中生科研,只要花时间,一定能有成果,因为学生学的,是系统的科研训练和科研方法。
就算实验失败,分析总结失败经验也可以是一篇很好的高中生科研论文了。而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培养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专注能力、寻找资源的能力等等,都会是申请文书中真正打动人的素材。
05、11年级暑假,孩子还有必要过来做科研吗?
如果家长不抱有“来了就指着我们出成果”这种功利的想法,那我的回答是,有必要。
首先,三个月也许不能让孩子有发表,但是三个月足够让孩子定义好科研问题,采集数据,并有初步的科研结果。这些在文书里,足够去展示孩子的学术能力了。因为招生官想看的,不是学生文章发表在哪了,而是学生真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思考和成长。
其次,如上所说,孩子来我们这收获的,不是一篇论文这么简单。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不光能够“留学成功”(申上好大学,有学上),更希望他们能够“成功留学”,能够通过这段经历,很好的过渡到大学生活,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段研究经历,能够顺利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进入教授课题组,进一步积攒经历,助力未来的成功。
一不小心,没想到洋洋洒洒写了快3000字。也是这么长时间憋着的一些心里话,借机跟家长和同学们聊聊。最后诚挚的希望,家长们能少一点怀疑,多一点信任。我们就是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我们希望能够传播真实的信息,不焦虑,不内卷。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且能够在专业的引导下学会探索和独立。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蜕变和成长。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成功。
这一期总结的是我在长时间销售过程中发现的家长们在科研中常有的误区。下一期,我将会分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们常见的问题,借此希望家长可以协助我们让孩子更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