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瑞幸和茅台联名的这杯「酱香拿铁」你喝到了吗?
据瑞幸咖啡官方微博表示,这款联名新品咖啡单品销量突破542万杯,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
这款咖啡创下销售记录的同时,相关话题也刷屏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为瑞幸和茅台赚足噱头后,也为双方品牌未来商业化的道路开辟了新的方向。
跨界联名的背后是什么在驱动?
联名出圈,瑞幸x茅台已经不是第一例。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中老年人的第一杯瑞幸,之所以跨界联手,都是为了打破现有的圈层。
以9.9元一杯的低价策略成为白领们人手一杯的瑞幸,想要向更高端的市场迈步,而“高大上”的茅台则是想要更加贴近年轻的一代。
新奇的搭配、意想不到的口味、独一份的包装……一直在同一赛道内互相竞争的品牌们,用他们脑洞大开且出其不意的联名实现破局出圈。
奶茶无疑是最“卷”之一,有喜茶xFendi,打出“人人都能拥有的大牌”口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受到广泛讨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联名而是合作),也有茶百道与游戏《未定事件簿》推出联名系列饮品、周边,因其专业的服务态度,成功抓住了玩家们的心。
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间的强强联合都会受到消费者们的认可,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都有了一些变化,更趋于理性消费,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后才会掏出钱包,传统的以符合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和4R(Relevancy、Reaction、Relationship、Reward)等理论逐渐出现。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曾提出“我们消费的,其实不只是物,而是物所代表的符号。”这种心理状态,在购买联名产品时也很明显。
社交平台的流行也催化了炫耀性消费心理的产生,喜欢追求仪式感的消费者们在购买联名后也会将其作为谈资,联名产品成为了社交货币。
在购买联名商品后,拗出多个角度拍出多张照片,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和同样购买此产品的朋友进行评判,成为了必经之路。能在消费后,融入群体中获得认同,这样的心理体验也会为消费者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满足感也推动了下一次的购买。
跟随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康奈尔大学教授
探究品牌联名背后的「市场营销」、「心理学」 ⬇️点击图片了解课题详情
联名之路并不简单
而在这个联名产品也开始“内卷”的时期,如果一个满大街都能看到的产品的品牌方说自己从未有过联名,大家怎么看?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也就是NASA推出的联名T恤,低至十几元的售价,大品牌Logo,还赠送礼品袋,很难不让人心动。
但NASA工作人员Bert Ulrich表示:“NASA对于自己的LOGO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商标的使用者也不得因为产品上有NASA LOGO而宣传产品是由NASA参与设计或是有NASA赞助的。”
简而言之,NASA从未与任何商业品牌开展过联名合作。
虽然在联名上NASA十分谨慎,但对商标授权却十分开放。所以NASA的logo就会出现大牌包、鞋子和平价衣物上。
品牌联名的路其实并不好走通,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合作洽谈、签约、执行、合作后期和期限届满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品牌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比如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是否规范使用的风险,更有甚者还会带来声誉受损的风险。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
探索「国际商法」 ⬇️点击图片了解课题详情
优质的联名确实会给品牌们带来1+1>2的宣传效果,但如果触犯到相关法律,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得品牌蒙受巨大的商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