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椒曾抱怨过一个现象,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即使博士毕业以后,发表的成果也大都和原来的课题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只是将作者顺序调换一下。
这可能与主流的观点“做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相违背。这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即在博士毕业之后究竟是否要和导师斩断联系,从而做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对此,屏幕前的你怎么看?
图源:知乎
应当培养自己成为独立科研工作者的能力
正方辩友
正方网友认为,博士生其实就是科研圈当中的实习生,既然已经实习结束,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那么就应当具备成为独立科研工作者的能力。这种独立是指在选题、论文写作、基金撰写等方面所积攒的能力。
大部分的博士生毕业以后,都会到高校或是科研院所任职,总有一天这一批博士生也会成为别人的老板或导师,如果科研能力没有培养到位,自己还是“没断奶的孩子”,那么就很难领导团队当中的研究生或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工作。
除此之外,每个人的科研风格其实是不定的,虽然大家都会受到硕导、博导的影响,但时间一长总归是能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所以如果长时间不“断奶”,很有可能眼光受限,一直局限在博导课题组的方向,会难以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和独立的学术地位。长久以后,就很难有所突破,到达学术圈的高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科研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必须要具备独立的思想、认识和科研体系。
图源:知乎
学生和导师之间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反方辩友
反方网友则认为,学生和导师之间总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同老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尤其是博导和博士生这种更加深厚的情感,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并不建议盲目“断奶”。
除此之外,博士生毕业后到学术圈当中初来乍到,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导师的人脉和资源。有的博士甚至刚毕业还会选择在组内再多做一段时间的博后,以积累经验和人脉。
不仅如此,很多博士做的课题比较窄,可能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从事该方向的人都不多,学生在毕业后如果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就势必逃不开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导师对自己的影响就如同烙印一般,就算过多少年,当别人提起来的时候也还是会顺势想到你的导师。
图源:知乎
与导师在学术断连,在资源上接轨
中立网友
还有一部分相对较为理性的网友认为,身为博士毕业生,应当在学术品位和能力上尽早切断对导师的依赖,而在资源上要加强与导师的联系。这类网友占据大多数,其实总结来看是对正方和反方网友观点的总结。
因为如果一个博士生想要在学术圈走的更远,就势必要独立完成很多科研任务,在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出属于自己的科研风格和水平。而且毕业之后,导师也还有自己在读的学生和在研的项目要做,所以其实很难抽出时间来管已经毕业的学生。况且,博士生毕业后大多也要带自己的学生,总不能一把年龄还要遇事请教自己的导师。
但从资源上来看,博士生就如同一个行业当中的实习生,乳臭未干。出入行业内,大部分的博士生其实只是“nobody”,大家认识你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你的导师。导师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可能直到自己成为知名教授,大家也还是会记得你是某位大佬的学生。
不仅如此,导师在圈内深耕多年,积攒了大量的人脉,尤其是在学术圈当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把握住导师就相当于认识了学术圈相当一部分的大佬。
图源:知乎
#采访不同年龄段的科研工作者,听听TA们怎么说…
尽早脱离导师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
A教授(985博导,80年代博士生)
“我们那个年代,全国毕业的博士生非常少,所以圈子里的人真的算是都认识。那个年代大家也比较单纯,也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我的导师当时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毕业后不能和我一起合著发论文’。
这倒不是担心学术不端,而是导师希望我们在毕业后每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一个组的人都在一个小方向上聚集,不仅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还难以将面铺开。这也与我现在有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知识面密不可分,也是我现在指导学生的方针。”
导师的人脉对博士生帮助很大
B教授(中科院研究员,05年博士生)
“我比较赞成中立网友的观点。其实在学术上尽早脱离导师真的有很大好处,这样自己可以尽可能多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积累经验。但是在人脉上,我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帮助至关重要。
我的导师是01年评上的院士,当时我已经到了国外,虽然距离很远但是依然和导师之间保持着联系。回国以后,在求职以及基金申请方面,导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自己从教以后也深刻认识到,即使没什么title,但能够成为博导肯定也是做出了一番成绩。所以,无论导师水平高低和头衔大小,一定要保持和导师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帮助自己展开工作。”
即使毕业也要与导师保持联系
C教授(985博导,副教授,21年海外博士毕业)
“我是21年从加拿大毕业回国,导师是华人。我深刻认识到想要在现在的学术圈混出名堂,一定要依靠导师的力量,无论是科研方面还是人脉方面。科研方面,导师的视野其实还是更高,在很多时候,可以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完成大部分工作,对于少部分硬骨头,可以和导师进行讨论,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从人脉方面来看,许多博士生初出茅庐时其实并不为人知,所以导师能够给自己做背书其实是很幸运的。学术圈中都流传着一句话,想要学术做的好,不仅要真的做得好,还要有人说你做的好。所以导师及其人脉正是最好的体现。”
#博士毕业后应该与导师保持怎样的关系?
俗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有了这段师生情,就要珍惜。小科的导师常常吐槽,认为外国学生和导师之间情感不深,毕业后就没有联系了。而中国学生逢年过节都能够给导师拜年问好,感觉关系没有断开。所以,保持和导师的适度联系能够增进与导师之间的感情,加深导师对自己的好感。
图源:网络
然而,适度联系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学术上依靠导师。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最终都是要独当一面的,所以尽早培养独立科研风格,让自己的科研水平更进一层,是至关重要的。
但人脉是导师能够给予一名刚毕业博士生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一定要把握住导师身边所掌握的人脉和资源,并且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在学术圈当中爬得更高。
写在最后
导师是每一位博士生在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领路人。在毕业后如何保持和导师之间的正确关系是每一位博士生的必修课。应当注意的是,毕业后既不能完全“断奶”,也不能完全依靠导师,应当在学术能力和水平上尽早独立,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在资源和人脉上依靠导师的现有团队为自己所用,逐渐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