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关女政治家、女企业家、女航天员的传奇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女性也能在这个新时代大放异彩。
而在学术界,尽管高校里面有着很大比例的女性科研人员,但诸如“女生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学术界压力太大,不适合女生”、“女生读个本科就够了,读博太浪费时间了”等反对女生读博的刻板印象依旧屡见不鲜。
有人总结下来,不鼓励女生读博的原因是因为读博成本大于男生,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篇文章就来客观分析一下,导致女生读博成本高于男生这一观点是怎么形成以及女生究竟该不该读博。
常见说法1——学历焦虑:女生读完博出来,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
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4.1亿人口中,只有6063万人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5%,而研究生率更是仅0.6%。如果仅仅从数据上来看,女生想要招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伴侣确非易事。此外,根据传统观念,女生在择偶时应当选择学历比自己高或者相当的男性作为婚姻伴侣,女博士似乎只有找到男博士才被认为是“恰当”的婚配关系,于是就有了“女博士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的说法。
事实果真如此吗?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热点问题“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真的满大街都是吗?”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大致是这样说的:“我读本科的时候,身边人全是本科学历;我读硕士的时候,身边人全是硕士学历;我读博之后,身边人全部是博士学历。”当一个女生读博之后,身边人基本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博士生,尽管放在全国来看这个比例很小,但在她身边绝对不是少数群体,因此就不好找同学历对象的说法前提就不成立。此外,认为夫妻双方男方学历应该高于女方本质还是“学历崇拜”的观念导致。
当女生读到博士之后,她能够更加明白学历对于一个人的加成在于何处,因此反而更加能够在择偶时平视学历这一因素。
常见说法2——年龄焦虑:女生读完博年纪太大了,还不结婚太迟了
按本科18岁开始算,本科4年+硕士2-3年+博士4-5年,除直博生外大部分人博士毕业28-30岁。诚然,年龄确实婚姻压力来源的一部分。对于一部分单身女博士来说,白天担心发不出论文、夜晚担心找不到对象结婚可能是她们生活的常态。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中国人在202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考虑到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到2023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往上走。 换句话说,一位博士今年毕业时,起码有接近一半的同龄人还没有结婚!考虑到博士生的社交圈大部分也是高学历人群,感受到的同龄人未婚比例只会更高。这样一分析,是不是女生博士毕业再结婚也好像不算迟了呢?
另外退一步思考,难道单身的原因是因为读完博年龄太大了造成的吗?即便参加了工作,找不到对象的同龄人也比比皆是。读完博年龄大,难道不读博年龄就不会增长了吗?反而相比工作,留在校园里能遇到的爱情更加单纯、美好,遇到真爱的概率也更高。
因此,担心年龄太大影响结婚不应该成为女生放弃读博的理由。正如刚刚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首位华裔女性杨紫琼说的“Ladies, Don't Let Anybody Tell You That You're Past Your Prime!”
常见说法3——压力焦虑:女生抗压能力弱,可能做不好科研
科研不是易事,想要拿到人类目前最高学历的博士学位更不容易,读博过程中遇到的难度和压力对于男女博士生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对于抗压能力本来就相对偏弱的女性来说,在读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沮丧和无助感恐怕比男博士更加强烈。故此,很多女生在知道之后就心生退堂鼓,放弃读博。
然而,科研并不只是你抗压能力强就能做好的,相对男性而言,女性通常更加细心、耐心、擅长沟通合作。 科研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的精神,除了探索之外,可能还包括大量重复性的试验开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工作,女性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通常强于男性。
此外,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也是做好科研的关键。因此,尽管抗压能力弱于男性,但女性并非没有做科研方面的独特优势。
女生究竟该不该读博呢?
该不该做出读博的决定应当由家庭的支持,个人的理想、人生规划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因素决定,尽管这些因素因人而异,但这其中不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性别因素。
能够回答某一位女生适不适合读博,应不应该读博的人只有这位女生自己。无论男女,人生的决定权都应该在自己手上。
【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1575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