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同学
毕业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大学四年级--公共关系与广告学专业
(同校同学参加的项目)
目前Offer获取
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南安普顿等学校的Offer
其中伦敦大学学院和爱丁堡大学录取的专业分别是跨文化传播以及现当代艺术:历史、策展、批评
参与项目:
大众传媒研究数字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革命”及其社会影响力探究
#1为什么做这个科研项目?
由于申请港校,英国学校等,比较看重个人的软背景实力,而我刚进大学的时候,软背景实力偏弱,因此一则想通过做项目丰富自己的软背景,一则也是为了和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老师进行深度的交流,以此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校内学习提供帮助和启发。
【相似项目推荐】
适合年级: 高中生/大学生
适合专业: 传播学、社会学、传媒学、文化研究等人文社科专业或者希望修读相关专业的学生
项目介绍:在愉悦感模拟,关于特定年龄段娱乐的思考,示能性、身份认同与组合,模拟习得VS技能习得,普通观众与弱势观众等。学生将通过项目全面培养独立思辩与批判能力,提升阅读写作技能,对娱乐及其个体、社会意义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与感知,在项目结束时提交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2参与集思课题的感受?
整体而言,我觉得的这个课题的感受十分不错,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教授以及助教老师们都十分的热情,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思考答案,一直都是秉承着鼓励的态度,这种感受非常好,就好像没有标准答案而言,只是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产出。
而教授和Alice老师也一直十分鼓励大家的踊跃发言以及答案的多样性,以此来启发所有人的思维全面性的发散。
当然,助教老师们同样十分优秀,每次有问题问时,他们都能及时以及积极的帮我们回复,并不会因为问题的过于简单而显得不耐烦。就当是参与课题的同学而言,有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有在国外读书的,有在国内大学就读的,但是大家的交流都十分顺畅,在小组作业中,也没有组员会故意拖慢整体的进度。
尽管存在着时差的客观因素问题,沟通有时不会回复那么及时,但是大家都能在截止日期之前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如果给我自己一个中肯的评价的话,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我也存在着做的不太足的地方,例如发言是否可以再积极一些之类的。但是,无论是在课题的研讨部分,还是在论文写作部分,我觉得自己都已经尽了自己所能,尽管不是尽善尽美。
#3科研中遇到的困难
参加项目中,相对来说,我认为最困难的事情是论文部分主题的确定。在前期确定主题过程中,由于建议最好结合课堂内容以及阅读大量的文献内容,从而确定一个比较有新意,有趣的,又能够有充实内容可以写的主题,的确是十分费脑,让人十分焦虑的。但是,当我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资料搜索后,与论文辅导老师沟通讨论确定主题,老师帮助梳理,最后得以确定论文主题并且完成几千字论文的写作。
#4项目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这段科研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参与论文写作并发布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等到邮件回复后,第一次投稿就被国际会议接收时,内心还是有一点小喜悦的。因为比较担心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节错误,又或者是整个大的逻辑框架错误,被一次又一次返稿。
#5参加科研项目对申请/目前学习的帮助
这段项目对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自我突破以及个人履历两大方面。一则是之前从来没有发表过论文,觉得论文是高不可攀的,可是经历过后,才发现,论文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术平台,它是一个你能用之来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平台,但是前提是需要数据文献来支撑你的想法。当然,发表后能在Google Scholar等权威学术平台看到自己的论文,这在申请的履历上,的确是一个闪光点。
#6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我觉得选择项目之前,最好是选择到时候和自己申请方向有关的项目,这样对于自己的软背景实力才能有一个有力的支持。参加项目的时候,我个人当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而是一种体验以及享受,见识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如果纯粹只是当作任务来完成,那么这个过程会让你觉得度日如年,十分痛苦。因此,我觉得尝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项目,并且去享受项目的过程,不论是在体验感,在个人专业知识方面,以及个人未来的发展中都是受益匪浅的。